




NTUST 推測設計(第五屆)
Selected Work
Selected Work
Superstitious Localization
迷信地方
迷信地方
作者:楊頌璇、李旻憶
這幾年我的學生在申請研究所時,我只要中午散步到工作室旁的文昌宮,便會稍稍停下來暗自祈禱文昌帝君能讓他們錄取好學校。當時我好像從沒質疑過帝君先生對於美國的推測設計以及創意編碼的研究所熟不熟悉,也誠心的認為在中山站的祈禱勢必能讓遠在地球另一端的評選教授們感受得到。有意思的是,如果你在Google上搜尋「文昌君」,便會連帶跳出「文昌帝君愛吃什麼」這類介於現實與虛構之間的關聯字串。我相信科學,也從來不覺得自己是個迷信的人,但生長在台灣的我們似乎都願意相信在這兩端之間有某種我們一致認可的微妙平衡。今年旻憶和頌璇的作品〈迷信地方〉便試圖傳遞與告知人們這些「迷信」與「禁忌」並非遠在天邊,甚至就近支配著我們的思考與行為。我們視為虛構的傳說與民俗禁忌,其實早已存在於我們的集體意識之中。 活在以科學為主的世界的我們,似乎並不如我們以為的足夠科學。那為何我們不試圖擁抱它?
頌璇和旻憶從去年七月開始對台灣的地牛傳說進行研究,質疑如今所謂的都市現代化,是透過單一的科學標準,剷除地方意義,重新架構空間的過程。在均質化的社會中,忽略了長存於我們文化裡無法被量化的虛構元素。這些流傳下來的特色對整個社會的影響有時更勝事實與數據。而如果迷信可以不只是迷信呢?如果虛構能深入我們的社會架構實際運作,我們所謂的「現代化社會」是否會有完全不同的樣貌?在過去一年的研究過程中,她們深刻地感受到地震的破壞力是極少能讓多數人在同一時間擁有集體感受的特有現象。也因如此,他們的研究從未自滿的低估地震實際可能造成的嚴重災害。但她們選擇從文化層面著手,將設計大膽地的錨定於「當科技必能克服這不可克服」之後,探索當地震不再造成災情的未來,地牛的傳說將在我們的文化中如何地被留下?頌璇和旻憶的作品〈迷信地方〉透過了「地牛問事者」、「地牛安撫者」以及當虛構全面延伸至社會日常後的「厄運步行者」以及「厄運飛行者」等四個人造物件,讓我們窺視了一個尚不存在,但卻百般迷人的非均質化虛構社會。
「地牛問事者」的運作是以圓盤探測地牛的「意見」,將結果轉以八卦及數據的方式來進行呈現及提供解讀。地牛的圖形意見會同時傳送至手柄的螢幕面板,人們會透過螢幕顯示的三個圖形(數字、外觀、方位),以及公部門的指引手冊來解讀地牛的指示:這塊區域適宜何種建築。相輔的「地牛安撫者」則放置於相關施工地點。將手把下拉,內部的金屬便會朝地面敲打,發出金屬敲擊聲。該裝置的設計靈感來自於綠島當地的居民相信,模仿牛的叫聲或是以金屬面盆敲打地面,便能安撫地牛,令地震自然平息。藉由「地牛問事者」及「地牛安撫者」,人們開始以一種與科學標準迥異的方式,賦予了都市空間不同的意義。
![]()

而當這兩個物件發展完成之後,旻憶和頌璇便開始思考,若是一個政府的公部門如「城市規劃發展部」決議就此延伸,不再追求毫無差距的現代化,轉而探索地方的迷信、傳說與虛構,透過它們象徵的生活意義,發展該國獨有的基礎建設,重新詮釋都市空間,那我們所生活的環境會有什麼不一樣的變化。而這「基礎建設」便是〈迷信地方〉這個推測設計作品帶著我們窺探不同可能性的陵鏡與載體。在地牛的研究之後,旻憶和頌璇轉向黑貓以及烏鴉的文化禁忌並衍伸出「厄運步行者」以及「厄運飛行者」等科技人造物。頌璇和旻憶的論述提及:「飛行者與步行者會推算人們可能發生的災禍,透過收集歷史事件、交通狀況、車禍等數據,根據演算法在城市各處行動。飛行者會徘徊在車道、公路等交通區域;步行者則潛行於人行道、騎樓巷弄等公眾區域之中。飛行者會在天空中盤旋,自雲端俯瞰世界,而後降落在紅綠燈或告示牌的杆子。步行者則會穿梭於城市的街道,不時地轉動鏡頭,觀察、偵測、移動,直到它緩緩地停下腳步,發出令人膽寒的聲音——同時也意味著災禍的降臨。它們並不會直接告訴民眾,此地可能會發生什麼樣的事情,是誰會遭遇、影響的範圍為何、它何時才會離去。它們只是靜靜地待在城市一角,用鏡頭凝視一切。」「厄運步行者」以及「厄運飛行者」建構了一個科技、迷信、傳說、虛構與民俗禁忌共存卻互不相斥的世界。



今年與勝文老師共同指導的旻憶和頌璇對我們來說是兩位天上掉下來的學生。能教到這樣的學生,令老師每週都很期待進行討論。她們對於畢業製作的嚴謹從創意發想、研究、平面繪製、影片製作、攝影、物件的設計以及完整的紀錄,沒有一樣、沒有任何一樣可以挑惕!而除了次要研究以外,主要研究的田野調查及訪談她倆一樣也沒少。旻憶和頌璇運用過人的想像力以及他們四年來扎實的設計訓練作為輔助,挑選了一個深入探索社會與文化範疇的主題。如同新加坡政府協同推測設計來預想海平面上升後的社會住宅有何樣貌,若是我們的公部門也同樣有遠見地想要對於台灣的未來有任何形式的啟發,頌璇和旻憶的〈迷信地方〉將會是個再適合不過的研究案例及展覽作品。頌璇和旻憶當初選擇組別時的簡介上寫著:『喜歡文化的兩人,想用推測設計看見每個時間段的截圖。』我著實的期望,台北市將有個行人路口能看到常駐的「厄運步行者」與「厄運飛行者」。也許,只是也許,它們將會對我們惡名昭彰的交通產生意想不到的影響⋯⋯ 我想今年頌璇和旻憶不單單只是做了一個畢業製作,她們還用了一年的時間以設計的專業替我們的文化創造了一個極具特色的可能未來。〈迷信地方〉是今年台科少數參加新一代設計展的推測設計作品,歡迎大家到現場聽聽兩位設計師的創作歷程,也親自聽聽會發出厄運之聲的「厄運步行者」以及棲息在支架上的「厄運飛行者」兩位本貓、本鴉!當虛構世界的實體人造物具份量地掉落於你的現實中時,它將徹底擾亂你的認知使其失靈。
頌璇和旻憶在作品展覽期間得到了許多觀眾的反饋。有許多業界的設計師以及過往推測設計組的學長姐專程到台科校內展來看他們的作品。無論是建議或質疑,我想推測設計都以開放探討的角度,秉持著這個領域已強調十幾二十年的精神「Suspension of Disbelief」持續地朝未知探索。對於新事物選擇墨守並視而不見總是令人感到悲傷,而對於在知識道路上持續學習的前輩、同儕以及年輕的創作者總是令人感到啟發。頌璇和旻憶就是一路以如此開放的心態,讓「可能」不斷地湧入她們的作品之中。推測設計也是抱持著以這樣的態度與這個世界中無法擁抱不同觀點的人與事持續溝通。我認為這個崇尚物質的社會很奇妙,到頭來人們總是會發現最重要的反而是那些看不到、摸不著也無法用金錢衡量的事物,如正直、真誠、誠信、想像、希望、平等與自由等等。而我是這麼深深地相信的,推測與虛構便是呈現這些無形價值觀最好的設計方式之一。
最後,〈迷信地方〉6分40秒的精采影片完勝上述所有的文字描述。另外我知道已經過了兩屆了,但對於今年旻憶和頌璇的作品,詞窮的我除了不斷地朝她們的作品狂貼愛心圖案,我還是想要再次挪用前年司維老師給予映涵(花生)與怡亭的作品〈動態體〉的評價再次的對旻憶和頌璇兩位說——妳們的作品實在是『令人激賞』!
感 謝
程式設計:江鴻儒
電路設計:林少選
模型協力:徐可芹、夏意涵翻 譯:杞沂倫
特別感謝:楊冠明、臺北地方異聞工作室
特別感謝:官佩萱老師、黃苡蓁老師
畢製總召:林廷宜老師
畢製指導:何樵暐老師、蕭勝文老師
參考資料:[1]都市學者蘇碩斌在《看不見與看得見的臺北》(群學,2010年9月修訂一版)如此論證臺灣的都市現代化[2]烏鴉代表不祥之兆的起源最早來自於唐代,由唐朝博物學家段成式所撰寫的《酉陽雜俎》中曾提及:「烏鳴地上無好音。人臨行,烏鳴而前行,多喜。此舊佔所不載。」而四肢毛髮為白色的黑貓,在臺灣民間被視為踩過墓地、會帶來陰氣的動物。[3]臺北地方異聞工作室《唯妖論:臺灣神怪本事》(奇異果文創,2016年10月),頁11
頌璇和旻憶在作品展覽期間得到了許多觀眾的反饋。有許多業界的設計師以及過往推測設計組的學長姐專程到台科校內展來看他們的作品。無論是建議或質疑,我想推測設計都以開放探討的角度,秉持著這個領域已強調十幾二十年的精神「Suspension of Disbelief」持續地朝未知探索。對於新事物選擇墨守並視而不見總是令人感到悲傷,而對於在知識道路上持續學習的前輩、同儕以及年輕的創作者總是令人感到啟發。頌璇和旻憶就是一路以如此開放的心態,讓「可能」不斷地湧入她們的作品之中。推測設計也是抱持著以這樣的態度與這個世界中無法擁抱不同觀點的人與事持續溝通。我認為這個崇尚物質的社會很奇妙,到頭來人們總是會發現最重要的反而是那些看不到、摸不著也無法用金錢衡量的事物,如正直、真誠、誠信、想像、希望、平等與自由等等。而我是這麼深深地相信的,推測與虛構便是呈現這些無形價值觀最好的設計方式之一。
最後,〈迷信地方〉6分40秒的精采影片完勝上述所有的文字描述。另外我知道已經過了兩屆了,但對於今年旻憶和頌璇的作品,詞窮的我除了不斷地朝她們的作品狂貼愛心圖案,我還是想要再次挪用前年司維老師給予映涵(花生)與怡亭的作品〈動態體〉的評價再次的對旻憶和頌璇兩位說——妳們的作品實在是『令人激賞』!
感 謝
程式設計:江鴻儒
電路設計:林少選
模型協力:徐可芹、夏意涵翻 譯:杞沂倫
特別感謝:楊冠明、臺北地方異聞工作室
特別感謝:官佩萱老師、黃苡蓁老師
畢製總召:林廷宜老師
畢製指導:何樵暐老師、蕭勝文老師
參考資料:[1]都市學者蘇碩斌在《看不見與看得見的臺北》(群學,2010年9月修訂一版)如此論證臺灣的都市現代化[2]烏鴉代表不祥之兆的起源最早來自於唐代,由唐朝博物學家段成式所撰寫的《酉陽雜俎》中曾提及:「烏鳴地上無好音。人臨行,烏鳴而前行,多喜。此舊佔所不載。」而四肢毛髮為白色的黑貓,在臺灣民間被視為踩過墓地、會帶來陰氣的動物。[3]臺北地方異聞工作室《唯妖論:臺灣神怪本事》(奇異果文創,2016年10月),頁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