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測設計》上市
秋天愉快,DML的第三本設計書籍《論述設計》已於本週上市。先前在募資平台上支持這個計畫的朋友們應該都已收到包裹,我們由衷的感謝每一位協助這本書籍上市的夥伴。
自從2019年《推測設計》出版之後,無論是在該領域的教學或相關領域的發展都有了非常顯著的改變。《推測設計》是本非常有詩意的設計書籍,然而在教學及分享的過程中,我還是屢見學生對於該領域中,無論是題目找尋、設計目的、創作流程、轉化、反思等等環節存有許多疑問。因此,在原本計劃出版的設計書單中,我們便挑選了在各個面向難度都是最高的《論述設計》作為銜接《推測設計》的接續書籍。
以我個人來說,在過去四年的教學中,我總需要由世界各地購買相關書籍才能提供學生該領域較為完整的樣貌。雖然這些書都擺放在工作室讓學生自由出借閱讀,但不同語言的隔閡總是令其精髓難以被完整傳遞。此次的《論述設計》主要收錄了許多「批判設計」、「推測設計」以及「設幻設計」等類型的作品,其中的概念與解析,更是我們還沒將這本書中文化之前,需要從國外的展覽、文章、論文、和書籍中分別摘要。一堂課大概要搜集十幾本相關書籍才能從理論到作品完整的陳述。現在,我們終於多了一本「武器」。
龐大如微百科的《論述設計》絕對不容易閱讀,而如Bruce M. Tharp 及 Stephanie M. Tharp 兩位作者所述,本書的重點在於第十一至第十九章。對於想更深入專研該領域的設計師和設計研究者們,有許多藏在註釋及其所延伸至各領域的資料更是不容錯過。與英文版不同的是,我們將「詞彙表」置放到書籍前端。該詞彙表與書中的「概念圖」將全書的理念劃分為清楚的資訊架構,可說是整本書的概念「地圖」,讓讀者不至於迷失於設計理論之中。《論述設計》試圖將這龐大、且尚屬年輕的設計領域完整描述,書中每個篇章邏輯性的分析論述類型、設計目的、對於個人與社會的影響、創作的核心概念、甚至是論述設計師的罪行等等,這些都正面且直接地回答了這兩年來學生及創作者對於該領域的疑問。
而書中更有許多在這本書籍中文化之前,我們無法具體形容的設計詞彙以及藉由作者視角所提出的新觀念。這讓同時也是設計實踐者的我,在每次閱讀後闔上書籍,便不禁地盯著這本書偷偷地讚嘆:「有這本書,真的實在是太好了……」。書裡不但試著解釋為何論述設計不以「使用者為中心」而是以「觀眾為中心」,也清楚陳述在「社會參與」中,達到主要的影響(合意的思考)、次要的影響(合意的行動)以及第三影響(合意的社會)的目的為何。我個人最愛的「修辭的使用者」及「怪異的熟悉感」等詞彙與概念,絕對可以省下我持續使用笨拙的語彙滔滔不絕地描述三小時。去年我們學生獲得Core 77推測設計獎項的作品,更是間接地顯示了書裏所謂的「主要的人造物」、「描述的人造物」以及「解釋的人造物」為何重要的原因。《論述設計》將許多原本需要大費周章說明的事物、影響、情境、方法、抽象的感覺等等,以貼切的詞彙定義下來。當然,不一定每個人都認同書中所有歸納設計的角度,但卻絕對無法忽視這本書鉅細彌遺的剖析所帶來的影響及力量。
《論述設計》已是美國許多設計研究所正在使用的設計書籍,從《推測設計》的出版開始,我們便發現與其讓書籍靜靜的在書店架上等人閱讀,設計新知的引進若能同時銜接設計教育便能確實的發揮效用。如書中所述,領域的演化不能守舊,進步勢必經過自我批判而後成長。同樣的,我希望能藉由《論述設計》的出版持續拓展領域的前行,並引頸期待那不會被電視轉播的首次心靈革命,能在每個人身上發生。
關於《論述設計》的推薦人:(依姓氏筆畫排序)
每一位《論述設計》的推薦者都在設計相關領域及教育上耕耘著,邀請推薦者不僅僅只是書籍推薦,我們更期待的是讓每位對於該領域有興趣的設計師及學生們,能如我們一樣,從這些專家及教授們的專業領域及其作品中學習並有所收穫。
王艾莉★設計師
任何收錄批判、推測設計的作品書籍中,總是能看到Alice的名字。不意外地,台灣設計師中唯一各人數個作品被《論述設計》收錄並剖析,也非艾莉莫屬。無論是〈Asimov’s First Law〉或是〈The Rain Project〉,遠遠走在前面的Alice與其作品果然影響力十足。
林沛瑩★藝術家、設計師
生命科學跨領域的沛瑩在創作與媒材的運用上有著與他人截然不同的豐富性。如同推測設計不被任何媒材所束縛,沛瑩也是從病毒到針織都拿手!每當有學生在媒材轉化上苦惱時,我總是希望沛瑩的作品能帶給他們靈感。期待沛瑩能有更多的機會分享在荷蘭的創作經驗給台灣的大家。
宮保睿★實踐大學工業產品設計學系專任助理教授、推測設計師
無論是個人創作、美術館聯展或設計教學,宮保睿老師仍然不斷地在創作以及教學上並行前進。學生能不斷地接收持續在一線創作的老師所給的知識與經驗實在是非常幸福。期待Paul老師在實踐工設的課程能帶給學生更多接觸這個領域的機會,也期待實踐工設的學生帶來更多精彩的論述設計創作。
許峻誠★國立陽明交通大學應用藝術研究所所長、設計學博士
跨領域早已是世界設計教育的核心,但能做到將科技、設計、藝術與批判思考完美結合卻有相當的難度。《論述設計》書中強調的設計教育改革,或許正與陽明交大的「跨領域設計與創新科技跨域學程」方向一致,而由許峻誠老師所帶領的應用藝術研究所更是任何想嘗試跨領域的大學畢業生最好的選擇之一。
曾乙文★推測設計中國推廣者、中央美術學院客座教師、中國美術學院設計學博士候選人
在出版《推測設計》時,我曾收到關心該書翻譯品質的信件,這個人就是乙文!乙文是推測設計在中國的推廣者也是該領域的博士候選人,如同這個領域在歐洲、美國與日本都因當地文化而有不同的發展,我們也非常期待透過乙文帶來更多該領域在中國的創作,以及與中國相關的設計師及學者有更多的交流。
彭星凱★臺北設計與藝術指導協會創辦人
每當我想著若平面設計不再被資本主義所綁架會有什麼模樣,Fi的想法及創作便浮現在我面前。當Fi去年底提出想要以台科推測設計的學生搭配線上的設計師一同策劃一場展覽時,我沒想到〈準現實〉將在他的帶領下如此的特別與精彩。感謝Fi的支持,也請Fi與臺北設計與藝術指導協會務必持續為大家帶來精彩的設計分享及講座。
鄭陸霖★實踐大學工業產品設計學系專任副教授、社會學家
這本設計書籍從Foucault對於論述的探討出發,令我們認為實踐工設的社會學家鄭陸霖老師絕對是本書不可或缺的推薦人。如何讓學生不落入『當一個人只有鐵鎚時,每個問題都將看起來像根釘子』的窘境,絕對是設計領域需要處理的棘手問題。謝謝Jerry老師的強力推薦,請務必將這本書當作設計專業與社會學之間的橋樑。
鄭宇婷★設計論述平台【推測居民】創辦人
在沒有《推測設計》及《論述設計》之前,我們只有【推測居民】。對這個領域有興趣的人肯定讀過宇婷在Medium上的文字,甚至是這兩本書籍出版之後,我還是每每叮囑學生們絕對不能錯過【推測居民】上的每篇文章。對於相關領域的剖析並以中文將許多專有名詞如此清楚並無償的翻譯出來,沒有宇婷的【推測居民】,大家在這個領域上的理解肯定會困難許多,由衷地感謝宇婷的無私與推薦。
蘇志昇★實踐大學媒體傳達設計學系專任副教授《論述設計》書中所闡述的四個領域架構中的「實驗的」與「論述的」設計領域,正是實踐媒體傳達系蘇志昇老師嘗試帶領學生探索的範疇。批判性思考及反思能讓設計脫離成為資本主義的魁儡,而這在美國是新媒體研究所層級的課程。許多人說實驗沒有商業價值,但這卻是美國大企業最愛的一種學生,因為這樣的作品呈現的是思考的多樣性。每年全台灣設計系的畢製展覽中,深具實驗性質的實踐媒傳總是我最期待的畢展之一,感謝蘇老師持續不斷的支持!
顧廣毅★藝術家
創作源源不斷並擁有牙醫、媒傳及社會設計三個碩士學位的廣毅絕對是跨領域的代表。過去四年的教學中,學生們最常在提案時參考的創作也非廣毅的作品莫屬,每當有廣毅的相關工作坊或分享我都確保學生及不要錯過。感謝廣毅的推薦也請持續為大家帶來精彩的創作。再次感謝各位推薦人,很榮幸能藉由各位在專業領域的影響力讓本書更加精彩。
最後最感謝的三位夥伴,曾經是我的學生也是工作室的設計師冠豪、枻鈞以及已在紐約就讀研究所的端亭。這本書所有的設計抉擇都由他們三位共同完成。從前期與英國的設計公司Superflux與設計師Bernd Hopfengärtner & Ludwig Zeller聯繫取得影像授權、募資影片規劃與製作、募資計劃、書籍定價、街訪行銷、作品發文、封面設計、排版、選紙、看印、甚至是包材購買、每本書的親自包裝、搬運、及發票開立,他們三位以大學畢業生之姿完成了一件不可思議的事,我替他們感到無比驕傲。
《論述設計》已於各大通路正式上市,您也可以選擇聯絡我們工作室直接購買並支持獨立出版。期待未來有機會能與每一位對這個領域有興趣的學生、老師、朋友們交流。
★ 再次感謝嘖嘖上與我們一起完成這本書中文化的每一位DML初粉(true fans)
★ 感謝嘖嘖協助我們完成募資專案的臺科陳嘉慧學姊
★ 感謝每一位義不容辭的教授、專家、設計師與藝術家們的推薦
★ 感謝慧美及木果文創再次陪我們完成這有意義的任務
★ Special thanks to Superflux and Bernd Hopfengärtner & Ludwig Zeller for providing amazing design and materials for this book and its crowdfunding project
★ 感謝在疫情中協助這個計畫前行的實習生及我的學生怡亭、婉瑜
★ 感謝臺灣科技大學及歷屆總召李根在老師、梁容輝老師、鄭司維老師、余能豪老師持續給予我們及學生支持與發展的空間
★ 最後感謝每一位我教過的學生,謝謝你們給我的啟發
PS: 每本書都由我們親自包裝,雖然包裝是為了要讓書沒有耗損的呈現在每一位支持我們的讀者的面前,但面對已過度包裝的包材實在是令我們覺得愧疚。請每一位收到書的朋友們好好的回收這些包材,我們下次會在這個部分更用心。
感謝支持設計獨立出版
何樵暐與 Digital Medicine Lab 全體同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