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DE! 創意的媒介》電子書發表


秋冬愉快,

       

DML的第四本設計書籍《CODE!創意的媒介》電子書終於正式上市。「創意編碼」(Creative Coding)與「推測設計」一直以來都是DML最核心的兩個研究領域。這次推出由Golan Levin (葛蘭.李文)以及Tega Brain(泰加.布萊恩)兩位創意編碼實踐者及教育工作者的著作,便是期待能再次將這個領域裡的內容帶給大家。

        剛接觸Creative Coding這個領域時,很難形容這種類型的創作為何特別吸引我。畢竟在大部分人的刻板印象中,相較於「創意」,程式以及代碼更靠近「理工」。創意編碼類型的作品富表現性、有時也蘊含了批判的觀點,無論是否具互動或是技術層面,其共通點便是運用「CODE」作為承載「創意的媒介」。因此,無論是攝影、插畫還是文本、平面設計師還是字體設計師、對動畫還是音樂有熱情,CODE都能作為這些創意的橋樑、載體與媒介。因此當我兩年前看到這本由麻省理工出版的書籍時,我便認為不會有比《Code As Creative Medium》更完美形容這個領域的書與原書名了。

        《CODE!創意的媒介》全書分成了三個部分。第一部分:「任務」提供了一系列有趣的主題,每個單元都圍繞著一個開放式任務/作業進行設計,並經過作者們二十年的實踐和教學測試、調整及觀察。例如「共感裝置」探討的是聲音與影像結合的Audiovisual(音像視覺化)、「數據自畫像」則是關於如何運用DATA進行設計、「瀏覽器擴充程式」則是研究如何運用網路瀏覽器進行創作與表現。每個主題都包含了為了讓讀者理解該主題的「概要」、清楚解釋學習重點的「學習目標」、以及詳細說明該主題意義的「意義賦予」。除了收錄了一系列精彩的作品圖例外,每個主題也都是創意編碼領域中,值得開設一整門課程好好研究的重要範疇。

        第二部分:「練習」則是這個領域的基本功。有時我們看完了Dan Shiffman教授精彩又生動的〈Coding Train〉解說時,會有個「我全都會了」的錯覺!但當坐在電腦前看著空白的編輯器及閃爍的游標時,卻什麼都寫不出來⋯⋯ 沒關係,我也是這樣,Dan也是這樣!這個章節便是給我們重複練習的好機會,也是教授們出隨堂實作的最佳出處。從設計領域中的基礎概念,例如「線條」、「色彩」、「形狀」到「字型設計」、「幾何學」甚至進階到運用代碼控制「聲音」和創作「序列器」。「練習」這個部分針對了藝術家和設計師所撰寫的簡短練習,可以幫助讀者學習運算技術,以操控基本的視覺、圖形和形狀。我的第一本代碼學習書籍是《Intro to Processing》,然後搭配著在Processing Forum發問來解決寫程式的疑難雜症。但現在有了〈Coding Train〉以及熱情洋溢的Dan Shiffman教授,也可以請ChatGPT一行一行進行註解,學習上多了許多輔助工具。但是我認為,想精通程式的學習除了把手弄髒以外沒有別的捷徑。除了練習,還是練習。每個有兩把刷子的設計師都是在別人休息時繼續的努力著。畢竟『Talk is cheap. Show me the code.』這個部分是相信Persistence Pays Off的讀者的最佳練習去處。

        第三部分:「訪談」,則是讓身為創作者同時也是教育工作者的我特別感同身受的一個單元。「啊!原來老師是可以不用無所不知的啊!」、「有無法解決的Bug而當眾出糗也沒什麼嘛!」遇到我專業領域以外的問題時,我時常會說:「其實我也不知道,但你願意的話我會陪你一起解決。」這個章節是給教育工作者的強心針,原來我們不用因為一個解不出來的問題就害怕被當成騙子,有「冒名頂替症候群」恐懼症。這個部分訪問了許多一線的教學工作者/創作者,問問大家的「開學第一天」、「萬一出差錯時」、「最難忘的反應」、「最喜歡的作業」等等非常貼近教學第一線的訪談。書中也提及許多創作者,當初也是因為某位老師的鼓勵而踏進這個領域。這也讓我想起我的第一堂Processing課便是由Elise Co——也是我在ArtCenter的老師——所教授。她與本書的作者之一Golan Levin,以及Processing的創辦人Casey Reas和Ben Fry是同學。他們當初都在MIT Media Lab John Maeda(約翰.前田)所指導的美學運算小組下學習。從第一線感受到他們對於這個領域的熱情與態度絕對深深的影響了包括我在內的許多人,而這也讓我想用同樣的熱誠與學生們一起研究與創作。

        但是,為什麼要學Creative Coding呢?Dan Shiffman常說:「其實你不需要學任何東西,窗外的天氣很好,你應該出去玩耍。但如果你對創作有熱誠的話,那你不妨試試。」代碼並不是這本書的重點。事實上,這本書完全不會教你如何撰寫程式。書中的每個章節與每件作品都有它對於某些議題的觀點。它鼓勵創作者具有批判的思考,但也讓我們知道不是每個作品都需要「拯救世界」,玩得開心也很(超級)重要!每次有機會接觸不同的學校系所,無論是在演講前、分享或評圖時,我都會抓緊機會詢問有哪些學生會寫程式?我們不需要把每個設計師都變成工程師,就像不需要所有的人都來學推測設計。但認識代碼這個媒介,具代碼識讀的能力及素養能讓創作者在思考與技能上產生不一樣的變化。設計、藝術系的學生不會寫程式不是學生的問題,而是當我們強調未來需要混種、跨領域人材時,教育者與體制要先有所改變。設計系的學生不需要能寫出會計軟體,但可以讓CODE成為創作上的一項新技能。對於想讀設計相關研究所的同學們我通常都會建議選擇新媒體相關系所。因為以設計領域而言,在這個時代你就是必須對影像、聲音、文字以及各種領域都富有好奇心,而CODE便是將這一切串在一起的媒介。代碼學習的重要程度在這個時代再怎麼強調都不為過,而我始終相信如Casey Reas所述,Creative Coding便是我們這個時代的包浩斯。在不久的將來,我們勢必回頭檢視這個領域帶給創作者的巨大影響。

        《CODE! 創意的媒介》是一本寫給創作者的書,也是一本屬於設計師、藝術家、學生以及教育工作者的書籍。如同我們前三本設計書籍《設計、藝術與建築中的FORM + CODE》、《推測設計》、《論述設計》,《CODE! 創意的媒介》除了是一本對於創意有無限渴望的人不可或缺的指南,也是世界各頂尖設計領域與藝術大學、研究所的設計教材。這次我們沒有晚其他國家太多,書中Golan及Tega提及他們不熟悉非英語體系的創意社群及作品,而這也是我期望台灣版本的翻譯書能發揮作用的原因之一。「當Creative Coding與我們的文化碰撞後會產生什麼樣的火花?」我這樣的問自己。我相信這與這幾年推測設計在台灣的發展同樣令人期待。期望台灣版的上市能為我們的創作者帶來更宏觀的視野。對我來說,創作是無可比擬的存在。如何在重視STEM(科學、科技、工程、數學)教育的社會中,融入「藝術」而成為STEAM(科學、科技、工程、藝術、數學),讓每個人都能像小時候一樣興奮的提起筆繪畫,覺得自己有無限的可能性,覺得自己也可以是創作者,這會是我個人在教學上想不斷努力的目標。藝術與文化的重要性會在社會科技與文明不停歇地向前行時,成為個人、社會甚至是國家反思的重要食糧。代碼是過去10年來我對自己最棒的學習投資。我希望藉由本書的出版也能讓更多想在創作上增進思考、知識與技能的朋友們一起踏入這個領域。最後,期待能與每一位對這個領域有興趣的學生、教育工作者、創作者和朋友們交流。

讀墨書籍連結:https://readmoo.com/book/2102990760001





感 謝:
特別感謝我最驕傲的團隊端亭、冠豪與枻鈞,雖然三位都在紐約,卻還是異地共同完成一件不可思議的事。本書的作者之一Tega Brain是端亭在NYU ITP的老師,而端亭也正在協助Dan Shiffman重新編整《Nature of Code》這本經典書籍。感謝端在如此忙碌及工作室最需要協助時貼心的舉手幫忙。本書的中文書名也是出自端亭的創意,我也認為不會有比這個中文書名更適合的譯名了!這次枻鈞雖然沒有直接參與本書,但枻鈞是如同紐約洋基隊Revera般可靠的終結者,在我沒日沒夜時上場救援滿足客戶所有商業需求,讓我能持續與這本書奮戰,書籍能出版枻鈞也功不可沒。電子書上架的細節多到實在是令人一言難盡,針對不同載體、平台、螢幕大小、在紙本製作上的許多邏輯都需要被推翻、放棄、甚至必須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的讓它過去。尤其是設計師最在意的字體、行距、字距、版型、頭點、單字不成行、中英混排所衍生的問題。這對於細節有所要求的強迫症設計師實在苦不堪言,這個部分所有的功勞則都屬於這本書的最大功臣冠豪。感謝冠豪陪我台北——紐約、一早一晚無間斷的在epub與css之間無止盡的奮戰,再次謝謝冠豪、端亭及枻鈞 。

★ 再次感謝持續支持DML的每一位初粉(true fans)。
★ 感謝《推測設計》譯者世民強勢回歸。
★ 感謝最後一刻友情協助S。
★ 感謝不具名業界人士不藏私的給予電子書與平台相關建議。
★ 感謝各大學院校教授評圖、分享邀請,每次與各位相遇總是讓我更堅定教學與創作之路。
★ 感謝國立臺灣科技大學設計系「基礎互動設計(二)」的學生們。你們是最早接觸到本書內容的學生,希望創意編碼以及這堂課讓你們有所收獲。
★ 最後還是要感謝每一屆畢業製作的學生們,謝謝你們在創作及人生上帶給我的啟發。

閱讀愉快
2023.12
冬.樵




後 記

關於出版:
本書只以電子書型態上市是個特別的決定。獨立出版必須找到一個最適合的模式,在理想和商業上找到最剛好的平衡,而電子書則是我們目前最好的解答。我們的目的向來是將我們的設計專業透過書籍帶給大家。因此,內容便是最重要的事,其他與閱讀無關的事則都將被我們捨棄。而以書籍的屬性來說,《CODE! 創意的媒介》也是一本特別適合數位平台的書籍。除了作品連結、附加註釋、學校與系所資訊、教授們的教學大綱更是經由點擊就能直達,再加上影片觀看甚至互動,都為這本書增添了更多的豐富性。

關於平台:
此次在讀墨率先上市的《CODE! 創意的媒介》,後續也會在Google, Apple Books(國外)以及台灣其他電子書平台評估後陸續上架。讀墨的平台在我們評估後認為其閱讀體驗已非常優良,甚至與Apple Books無太大差距。讀墨有電腦版App可供下載、也可線上網頁進行閱讀,iOS及Google也提供專屬的手機及平板APP。另外讀墨的中文搜尋也特別精準,無論搜尋「Code」或是「創意的媒介」都能立即找到我們的書籍。

關於定價:
學生、老師與設計師等創意工作者向來是我們的主要閱讀者,因此定價一直以來是我們的重要考量。兩年前的《論述設計》預購便是如此。這次相較於亞馬遜上日文版電子書定價4635 JPY(1000 NT),和美國原文版本定價25.99 USD(820 NT),我想台灣版本的600 NT價格一如過往的是個我們能安心睡得著覺的好價格。

原書推薦:
★ John Maeda(約翰.前田)★ 科技專家、《How to Speak Machine》作者
《CODE! 創意的媒介》在深入探討大大小小的想法時既實用又具詩意,這些創意的想法可以流暢地融入到電腦運算工作室的日常之中。這本手冊代表著數個世紀的傳統藝術實踐直到當下更新的一個里程碑。此時,我們可以選擇與機器共同創作,或是被拋在後頭。

★ Ellen Lupton(艾倫.拉普頓)★
馬里蘭藝術學院貝蒂.庫克和威廉·斯坦梅茨設計系主任、《Health Design Thinking》合著者
這本卓越的書籍將代碼帶給了藝術家,也將藝術帶入了代碼。教師和學習者可以運用書中的創意提示來探索數位科技的基本組成部分。這本書本身激發了我們對問題的思考,而不僅僅是答案,這些問題涉及了基於規則的系統、使用者互動、全球連接性和虛擬體驗如何彌補計算機科學和藝術之間的差距。

★ Chris Coleman(克里斯.科爾曼)★
丹佛大學新興數位實踐教授、Clinic for Open Source Arts (COSA)(開源藝術診所)主任
我被Brain和Levin「使它具有意義」的編撰方式所觸動,這突顯了這本適時的書籍其關鍵核心——它深刻地將教授和學習創意編碼的目的與方法緊密聯繫在一起。

★ Christiane Paul(克里斯蒂安.保羅)★
Whitney Museum(惠特尼美術館)數位藝術兼任策展人;紐約新學院媒體研究教授
《CODE! 創意的媒介》是一本必讀且無價的教學工具,適用於創意編碼社群的每個成員,包括計算機科學家、藝術家、教育者以及運算藝術的學生。這本書由該領域最有成就的兩位實踐者精心編寫,熟練地擴展了編碼和數位藝術歷史方面的知識,提供了兩邊最佳結合的內容。